28岁的设计师王林,在电脑屏幕前连续鏖战数日后,眼前突然出现恼人的“蚊子群”。他揉了揉酸涩的眼,心想:“不过是太累了,休息休息就好。”
仅仅三天后,他左眼的视野如同屏幕断电般,骤然缺失了一大块。惊惶中冲进医院,冰冷的诊断落下:视网膜脱落。
王林的遭遇绝非孤例。世卫组织《世界视觉报告》揭示,2020年全球至少22亿人正经受视力损伤的困扰。这冰冷数字背后,是现代生活对眼睛的无声围剿。
不良用眼习惯,正让越来越多人的眼睛
陷入危机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工作压力大,作息也变得极不规律,熬夜工作成了不少“小王林”的常态。
夜晚本是眼睛休息放松的黄金时段,可此时却被迫“加班加点”。长时间如此,眼睛便会出现杂七杂八的“故障”,比如干痒、酸痛不适等症状都可能找上门来。
除了熬夜工作,不少年轻人还有关了灯摸黑刷手机的习惯,殊不知,这种黑暗环境很容易升高眼压,大大增加青光眼甚至是失明的风险。
而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看电子设备,更让眼睛“雪上加霜”。
韩国发表在《PLOS One》的一项研究指出,连续使用智能手机 4 小时后,眼部疲劳、灼热、干燥的指数都会明显上升。
透支的代价:当“飞蚊”成为警报
王林眼中飘过的“飞蚊”,医学上称为“飞蚊症”,常是玻璃体液化的信号。对设计师、程序员等群体,高强度用眼如同慢性毒药:
蓝光灼烧:据研究者表示 ,电子屏幕释放的高能蓝光穿透角膜,长驱直入眼底黄斑区,日积月累诱发光损伤。
干眼蔓延: 专注凝视令眨眼频率锐减,泪膜破裂加速,角膜暴露于干燥空气中,灼痛与视物模糊成为常态。
近视深渊: 中国超6亿近视大军中,高度近视(>600度)人群视网膜脱落风险是常人的10倍以上——过度拉伸的视网膜,脆弱如浸水的薄纸。
视野断电:视网膜脱落如何悄然逼近
视网膜脱落,本质是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王林眼中那片“断电的黑暗”,正是神经感光细胞失去营养供给后的“死亡区域”。其导火索往往交织:
物理牵拉: 高度近视者玻璃体液化、后脱离时,可能猛烈撕扯视网膜,造成裂孔。
液体侵袭: 液化的玻璃体一旦经裂孔渗入视网膜下,如同水渗入墙纸背面,迅速导致剥离。
隐匿裂孔: 许多视网膜裂孔形成时并无明显症状,直至脱落范围扩大吞噬视野。
抢救倒计时:黄金窗口与视力保卫战
王林的幸运在于及时就医。视网膜脱离后,感光细胞以每天约5%的速度凋亡:
黄金72小时: 发病初期是复位手术的最佳窗口期,拖延越久,术后视力恢复越渺茫。
精密修复: 现代玻璃体切割术结合激光、气体或硅油填充,可精细封闭裂孔、排出积液、复位视网膜。
不可逆损伤: 即使手术成功,脱离区域的感光细胞若已死亡,对应的视野缺损将成为永久性盲区。
构筑视觉防线: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守护
守护脆弱的视网膜,需构筑科学防线:
高度近视者: 每半年至一年必须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如同为眼底拍摄“安全快照”。
预警信号: 飞蚊剧增、闪光感(如同“眼前闪电”)、视野缺损——任一症状出现,立即就医。
用眼法则: 牢记“20-20-20”原则——每20分钟看屏幕,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
环境优化: 屏幕亮度匹配环境光,使用防蓝光膜或眼镜,增加环境湿度对抗干眼。
这种紧急情况需警惕
瞳孔发青灰色: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瞳孔是黑色的,当瞳孔出现青灰色的改变时,很可能是青光眼在作祟。
青光眼是一种很危险的眼病,它会让眼压骤增进而压迫视神经,引发角膜水肿,使得瞳孔泛出青灰色的反光。
正常眼压在 10-21mmHg 之间,两眼压力差不会超过 4-5mmHg,超过这个范围就很可能是青光眼。
黑眼珠有白点:若是突然发现黑眼珠中央出现了白点或是白色混浊,很可能是白内障的前兆。
白内障也被称为晶状体浑浊,是眼部晶状体蛋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代谢紊乱进而引发变性并变得浑浊。
眼睛长“痣”:眼睛里出现的黑点,医学上称为“结膜色素痣”,一般是良性的。这种小黑点通常从小就有,而且往往一辈子都不会变化。
不过要特别注意,如果发现黑点突然变大、颜色变深或不均匀等情况,很可能是恶变的信号,一定要及时看医生!
我们的手上携带了大量细菌和病毒,一旦它们跟着手“钻”进眼睛里,很可能引发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如果揉得太使劲,还容易使角膜上皮脱落,引起眼睛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
如果突然出现眼球剧烈胀痛,闭眼后摸上去感觉硬度接近额头,且伴随头痛、恶心等症状,要尽快去医院检查眼压!
如果眼睛红、痒、痛,或是存在炎症的情况下,热敷反而会加重病情。
据《眼科学》(Ophthalmology)一项研究,只有 1% 的患者最终会发生恶变,虽然恶变的概率很低,但它的恶性程度极高,一旦发生转移,致命风险也会大大提升!
怎样保护预防眼病呢?
好习惯一:外出戴墨镜
阳光中的强烈紫外线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增加白内障、角膜炎、黄斑变性等多种眼部疾病发生的风险。
大家在户外活动时可以选择棕色或茶色镜片的墨镜,它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及蓝光,而且色调较纯黑色而言更为柔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视觉疲劳、保护视力。
好习惯二:多远眺
长时间近距离高强度用眼会让眼部睫状肌持续紧绷,适时远眺可以帮助放松这些肌肉,恢复调节能力后,眼睛就能更轻松地重新聚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