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以往相比更侧重于服务型消费,传统消费模式的转变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 7.42%,增长速度稳定且呈上升模式。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保险行业密不可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购买力提升,为长久效益和规避风险的考虑,作为兼具消费保障与金融属性功能的保险产品,成为首选,这种需求的大量产生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快速的增长。
图片来源:网络
居民购买保险目的主要是用于:医疗保障、生活保障、储蓄、增值、退休养老、财产安排、生命价值评估等。
居民偏向购买保险产品的种类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汽车保险、子女教育保险、意外险、投资类保险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通过资金融通的方式将闲置的部分资金重新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保障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消费;另外,通过赔偿被保险者的经济损失,帮助其增强风险管理意识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对个体和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2014年全年保险行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0234.81亿元,同比增长17.49%;
2015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2016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5%;
2017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增速明显下滑;
2018年1月-8月,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449.58亿元,同比下降0.74%。
经济发展快速,人们对健康生活、安全生活的期望越高,对于保险行业需求增大。有数据显示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之初到2017年,我国保险机构从1家发展到228家,保险保费收入从4.6亿元增加到3.65万亿元,资产规模更是增加到16.75万亿元,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保险行业存在危机及问题:
①损害消费者权利。销售误导,宣传材料具有误导性,夸大混淆产品收益;理赔难,理赔程序不明确不透明,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理赔条件不明确变性大,责任不到位,导致理赔过程繁琐,效率低下;捆绑销售,强买强卖,服务态度前后差距大,民众信任度不高。
②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保险业的快速扩张,导致对市场风险把握不准,人才储备、管理经验、竞争行为一系列不规范少管理的问题凸显出来,最终导致一些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缺乏负责的职业操守,以达成业绩与自我收益为重,后续服务差,缺乏长远健康的发展。
③制度不完善。企业,制度不健全导致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账户管理漏洞名显,在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其重业务,轻管理的偏向运作更是形成潜在风险;
④监管制度不完善。保险业监管制度框架和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保险业监管短板下乱象丛生,违规资金运用、股东虚假注资、公司治理失效、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监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图片来源:网络
消费者方投保存在的问题:
①中国人的风险、保险意识较弱,投保意愿不高,民众对保险大部分处在不太了解的状态,加上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保费、轻理赔的思想,偿付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使得许多投保人对理赔服务产生抵触,限制了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产生;②不了解保险与保险之间存在的功能差异,进行投保无选择方向,从而降低了公众对商业保险的需求;③补偿过程繁琐,对保险条例不清楚,在后续处理上让投保人心里反感。
保险业的成长得益于良好的国民经济环境,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成为共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虽然整体经济形势下滑,但保险行业有望维持稳定,未来的保险市场如何的演化,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与监督、企业有效规范管理、从业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认真执行。
此内容为【科创家】原创,欢迎转发。但未经【科创家】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摘编、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科创家】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