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话叫“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听起来多么“高大上”,既有强大的责任感,又有时代的进取心,让多少家长趋之若鹜。
其实,对这句话,有着多种睿智的分析,让我们一一道来.......
疫情期间大家各自宅在家里不能外出。跟以前女同事视频聊天。
同事骄傲地说,4岁的女儿,已经认识八百多个字了,会背《三字经》。
她为了让女儿多认字,50平米的家里挂满了识字的海报,每天她都要盯着孩子认字两小时,必须学会才能睡觉。而且还在网上报了远程英语班,绘画班,舞蹈班,还要会背乘法口诀,每天时间排的满满。
她感慨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得从娃娃抓起。正聊着,她抬眼看看表:不跟你聊了,孩子该上英语课了。
正准备关掉视频,同事4岁女儿喊道,阿姨你再跟我妈妈多聊一会吧,我能多玩一会儿。同事严厉地说:“就知道玩,马上上英语课了,晚饭后还要背《三字经》呢。”
孩子最终没拗过同事,很委屈地跟我再见。
关掉视频孩子委屈的小模样浮现眼前,久久不能平静。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说: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往前……
香港有一部纪录片《没有起跑线》。这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香港父母的巨大焦虑,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是要从娃娃抓起,是要从子宫抓起,甚至从精子抓起。
Lerne本来是一位佛系妈妈,一直都给儿子宽松的环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不想当怪兽家长。可当lerne带着儿子去幼儿园面试时,才发现儿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
别人家孩子六个月已经在玩儿游戏了,lerne的儿子六个月还在家里地上玩儿。
Lrene说,这个社会的趋势就这样的,哥哥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她决定让肚子里的妹妹赢在子宫里,早点适应这种竞争的心态。
世间万物皆有定时:播种有时,成长有时,花开有时,凋零亦有时。如此揠苗助长般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真的好吗?是孩子想要的吗?
纪录片中,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压力过大,需要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一个二年级的孩子甚至开始服用精神类药物。
一位家长眼中成功的孩子,这样描述:累,真的好累,一种心理上的累,那种不是睡觉可以填补的。
然,那些提前抢跑的孩子现如今状况:
少年天才张炘炀,两岁认识两千多汉字;两年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初、高中都是跳级上,10岁考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后又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最小的硕士生。
但父母盲目的拔苗助长,让张炘炀的学识和心智没有同步发展。
他不擅跟同学交际,自私虚荣,甚至逼着父母在北京给他买房子。
被网友称为“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
上海的张方,在父亲的辅导下,13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而轰动一时。
毕业后找工作却屡屡碰壁,直到年近半百还没找到一份正式工作。
张方说:“我最后悔的是没按正常的年龄上学读书,也不会让儿子走我曾经的路。”
父母最大的错误,就是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往往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耗尽了自己的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说:
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成熟都是推动孩子发展的主要动力。
人生的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拼尽全力让孩子抢跑,只会磨损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所以前几年,教育部就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诫家长学校,要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亲子专家林文采在《心里营养》一书中说:孩子0-6岁时,家长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赞美、肯定和鼓励才是健康的基石。6-7岁是孩子发展、认知和学习的阶段。也是我们为什么规定6-7岁上小学的原因。
德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德国人和德裔学者几乎包揽了一半的诺贝尔奖,很重要的原因是那里的人们信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德国在基本法中明确规定:禁止提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对孩子进行学科教育。他们希望给孩子更多的想想空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想象力的天敌。
学者杨佩昌说:德国的教育是一种逐渐加速的做法;
幼儿园不学专业知识,而是教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学会与人相处,重要的任务是玩得开心;
小学也只是学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到了中学才开始进入跑步通道,但依然还是慢跑;
只有到了大学,真正成年了,才开始进入快跑通道。
到了这个时候,终于有了竞争,也才显示出每个人之间的差异。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人只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深思后背后,什么才是真正的起跑线。
抖音号@亲爱的胖虎里:
有这么一个3岁的小男孩,每天早早出发去幼儿园,但却经常最后一个到达班里。
因为在这条上学路上,他要趴在门缝里看看人家的院子。
教育家孙云晓说: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
这个孩子的妈妈做到了,这个孩子也让人羡慕。
在他懵懂的认知里,这个世界是丰富且有趣的,妈妈是耐心且温暖的。
等他长大了,街边的树,路上的蚂蚁,幼儿园里的玩伴……这些可能都会忘却,但那种无忧无虑的幸福感,却能在生命里储存一辈子。
罗素在《征服幸福》中写道:孩子就像是幼小的植物,得不受打扰地呆在同一片土壤,才能好好地发展。
为人父母,像养植物一样来养孩子吧。
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呼一吸……
让他在3岁时有3岁的快乐,5岁时有5岁的自由……
让他会跳会笑会闹,保持好奇、保持创造力、养成好习惯。
人生是场漫长的马拉松,重要的不是抢跑,而是在起点蓄满能量。
正如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别人越快的时候,你越要慢,想明白,一步一个脚印走踏实,成长的路上,即使还会一边流泪,一遍奔跑,但迷茫会少一点,错误也会少一点,自信会多一点。
好的父母,都会允许孩子慢慢来。
注:以上转载参考“经济观察与思考"和“简书” 。
免责声明:图文属于原著作者, 如有争议联系删除。